2015-02-04  19:34:50

深圳晶报公益周刊报道此次第五届支教活动细节

教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第五届支教活动如火进行

晶报记者 李妍琦/

      由深圳首席爱心大使罗海岳发起的爱心助学计划之支教活动目前已进入第5个年头,本次活动共招募125位志愿者,分为两批。8月10日,第一部分于成都集合,在成都接受为期3天的培训后,分批前往四川凉山、甘孜、青海玉树、湖南桃江县等地开展历时2周的支教活动。8月29日,第二部分志愿者集合,将于9月17号结课,支教活动为期两周。
 
125名留学生志愿者加入
     2007年,罗海岳于英国伦敦政治学院就读时,就开始发起组织爱心助学活动。经过5年运作,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加入到爱心助学活动当中。目前,他已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又将爱心助学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他表示,此次支教活动从今年2至3月份开始志愿者招募,4月份招募活动结束,共招募到125名留学生志愿者加入,数量为历年之最。这些留学生大都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著名高校,包括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其中深圳的留学生有10多名。除此,自愿者的年龄层亦有年轻化趋向,90后逐渐成为主力军。出发当日,125名志愿者每个人都背着厚重的行李,属于自己的只是简单一些衣物,其余的几乎都是给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和书籍。而这些小礼物以及本次支教活动涉及的来回路费、食宿费等全部都是由志愿者自己承担。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支教效率
      志愿者会分别前往4个支教考察点的7所学校。在当地,支教者以授课和家访形式为孩子们送去关爱。他们会利用支教期间,对特别家庭发放“一对一”贫困生助学金、羽绒服、太样能台灯以及贫困生家访。以慰问为主搜集资料为辅,统计困难学生及其家庭信息回去,以供各界爱心市民对其进行资助。这次的“一对一”贫困生助学金,人数达到177人,覆盖学校达6所;发放羽绒服609件,分别发放至凉山热柯依达中学校、青海玉树麻多寄小以及黄河源寄小3所学校;太阳能台灯共280盏,分别捐赠至青海玉树麻多寄小和黄河源寄小,以解决学生晚上学习没有电灯的困难。
  针对家访环节,为了让支教信息共享化更便利、及时,罗海岳支教团队特地请专人耗时1年多、耗资数万元研发出适用于iphone和安卓系统的资料共享手机客户端,让下载了该软件的用户能通过手机,按授权等级随时跟进当地的支教情况,便于更好地帮助当地儿童。
 
提高对留守儿童关注度
     据悉,以往支教活动的培训课程均采用国外先进支教团队的资料,今年的培训课程则根据前志愿者的经验特别打造,更加适用于当地的支教活动。在支教地点方面,今年新增了湖南桃江。相对于甘孜、青海玉树、四川凉山这三个支教点,湖南桃江点面向的群体锁定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因此,针对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关爱这一问题,支教模式及内容上必然较以往有所转变。心理教育成为首要任务,这对于此次支教团队来说无疑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此举亦为留守儿童群体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
 
让孩子们正确理解“关爱”理念
     刚从湖南支教回来的志愿者曾彦杰,来自英国华威大学土木工程系。他表示,此次支教活动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可以的话会继续参与明年的支教,尝试去不同的支教点。“当地的学校环境并没有想象中恶劣,但学校结构很明显不稳固,施工比较粗糙而且没有窗户,那几天突然降温,孩子们都被冻得够呛”他说,“14天支教,不求为孩子们带来多少知识量,而是希望尽最大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重视,调整他们一些偏差的心理观念,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群体一直在关爱着他们。”
  曾彦杰说,第一天面对孩子们时的紧张和压力是难忘的,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好奇抗拒逐渐感情升温变热、天天下课粘着他玩,到最后的大家在欢送会上一起唱《再见》并嚎然大哭,这短短的14天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心灵鸡汤,更是志愿者们自身的一个进修课程。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班里的“小头儿”小胖,当平时在班里“呼风唤雨”的“头儿”面对突然出现的“支教哥”,自然免不了一场“斗争”。小胖一开始完全无视这位曾老师,一直保持零交流的状态,但他一直以最温暖的笑容面对小胖。直到有一天小胖罢写作文,曾老师温柔地摸了摸小胖的头,轻声问:“怎么了?”小胖突然泪如雨下,抱着老师哭起来。从此之后,小胖成为了老师的忠实“粉丝”,只要班里有同学吵闹,老师只要眼神示意一下小胖,他就立刻大叫一声“安静”,教室果然鸦雀无声。他说:“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爱,造成心理安全感和自我存在感的严重缺失,所以才会对陌生人特别排斥,也不懂得正确地表达爱。给他们正确的“关爱”理念,教他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主要意义。”

  (图片由深圳市关爱办提供)

通过实现每个人获得良好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我们在努力解决三个社会问题:
  • 适龄儿童失学
  • 学生无法从所学的有限内容中受用
  • 综合素质培养的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