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4  19:34:47

07年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扶贫计划川藏北线考察活动报告
2007年暑期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扶贫计划川藏北线考察活动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
在第一次考察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四川藏区学校目前的生存状况,政府补助落实情况以及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以确定具体帮助对象以及帮助方法。
 
考察时间:
2007年8月29日 至2007年9月6日
 
考察对象:
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跨沙寄宿制小学(公办)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郎扎女子小学(民办)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公办)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竹庆乡西康佐钦伍金学校(民办)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竹庆乡中心小学(公办)
甘孜县及竹庆乡部分特困学生
 
考察行程:
成都市(8月29日)-----阿坝县(8月30日)-----色达县(8月31日)-----甘孜县(9月1日)-----德格县竹庆乡(9月2、3日)-----甘孜县(9月4日)-----康定县(9月5日)-----成都市(9月6日)
 
 
参与人员:
发起人:罗海岳(LSE)总干事:陈纬(LSE)
 
 
报告正文:
本次考察活动是7月初第一期考察活动的一个补充和延续。7月初的第一期考察活动主要考察对象是藏区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计考察线路,联系和熟悉当地人员情况,而本次考察活动则把重点放在了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的运营状况,教学情况和贫困学生生活状况上,以确定哪些学校及各人急需帮助、需要何种帮助和设计初步的救助计划。
本次考察活动共历时一周,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5所中小学校以及7名特困生的家庭进行了考察,为学校学生发放文具和为贫困家庭发放粮食。在当地政府官员和宗教人士的协助下,本次活动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下面将把本次考察活动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大家:
 
学校部分:
 
总体来说,四川藏区的教育起步非常晚,很多地区在今年才开始设立正规的学校,导致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常出现15,16岁和8,9岁学生同班学习的情况。另外,学生家中对子女上学的态度也待加强。普遍的汉语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1: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跨沙寄宿制小学(公办)
学校共有250余名在读学生,地处大山深处,交通相当不便,因此当我们到达时,学校暂时只有113名学生来校报到。由于是公办学校,所以学校的基础设施尚可,除了已完工的二层教学楼之外,食堂等也在建设之中。
 
学校的主要困难在于软件设施。总共只有15名教师,由于工资水平不高,很难吸引到汉族教师,现有老师都比较年轻,学历低并没有教学经验,所以目前只能以藏语教学为主,汉语课几乎形同虚设,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当低,基本不能进行正常交流,大大限制日后初中阶段的升学。
另外一个困难在于学生的食宿。虽然学校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还是因为饮食的原因患有指节增大症,导致劳动力丧失和家中收入的减少;同时住宿条件也极其简陋:由于宿舍数量不够,寝室的一张单人床上往往要睡2-3名学生。到了冬天学校所处地区海拔高而且非常寒冷,学生的铺盖和衣服数量明显缺乏。
 
建议帮助方法:捐助物资,包括书本、文具、铺盖,营养品等。
 
 
 
2: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郎扎女子小学(民办)
学校由甘孜县当地的郎扎活佛个人集资建立,主要面对当地极困难家庭的女儿开办,多为农牧民家庭。一共有80名学生(58人住校),8名老师。资金完全靠郎扎活佛化缘得来。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错,宿舍条件较跨沙寄宿制学校为优,教室和办公室的条件在藏区来说也是相当不错。
 
然而,由于资金来源完全靠郎扎活佛化缘,而活佛年事已高,能力有限,所以学校运营资金非常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教师的工资水平非常低,只有一个月500元左右。教师们都是受活佛感召而来此教书,虽然工作非常努力,但是自身学历不高,水平比较有限。
 
(二)学生伙食水平非常差,一般的伙食标准为每人每天三元,目前所有学生加在一起每天只能吃一斤油以及不到两斤的肉,对于学生身体发育非常不利。现阶段学校规模还较小,日后如扩大还将面临更严峻的问题。
 
建议帮助方法:给学生以伙食补贴,每人每月50-100元。
 
 
 
 
3: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公办)
学校为甘孜州重点高中,共有学生五百余名,教师50余位。由于生源来自甘孜州川藏北线的色达、石渠、德格等八个比较贫困的县,有许多农牧名的子女,所以虽然学校硬件设施过硬,师资力量相对较强,但许多学生的生活却是非常困难。学校学生中有16名孤儿,50多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靠借钱来支付每年的学杂费。学校免除了个别学校的学杂费,但还是有许多困难学生面临着即使考上大学也无法继续深造的窘境。
 
考虑到目前我们自身的财政条件,我们从特困学生中挑选了21名极困学生作为优先帮助对象,其中有5名为已经考上大学而无法筹得足够资金上学的学生,另外16名学生分别来自三个不同年级。限于篇幅,无法将他们的家庭情况一一罗列于此。
建议帮助方法:对5名大学新生提供每月300元的补助,大学第2年减为200元。对于16名高中在读生提供每月200元的补助。捐赠衣物并在假期安排志愿者短期支教。
 
 
4: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竹庆乡西康佐钦伍金学校(民办)
与郎扎女子学校相类似,这所学校是由当地的多登活佛出资修建的,已有9年历史。
 
 
与郎扎女子学校一样,活佛年老体弱,个人力量面对每月数量相当大的运营资金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虽然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为竹庆乡本地人,住宿和饮食尚可,但是由于竹庆乡位置偏僻,活佛又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因此学校目前的老师多为当地寺庙里的僧人,无法开设汉语课,以前开设的汉语课程因没有稳定的师资力量而被迫停止,使学生继续中学阶段的学习变得非常困难。目前学校只开设了藏语课和藏文算术课,而即使是这两门课,学校也无法提供国家指定的教材,只能依靠由教师自己选择的藏文书籍学习。
 
 
建议帮助方法:捐助国家指定的藏文和藏文算术教材,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学校提供请汉文教师需要的资金。
 
 
5: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竹庆乡中学小学(公办)
学校共有学生231名,教师17名,特困生共有68名。学校硬件设施较好,教师工资在当地也属较高水平,但教学水平偏低,老师最多只有中专水平,困难主要在一些学生的家庭生活方面。我们走访了5名学生的家庭,详细情况将在下面提供。
 
建议帮助方法:以每人每月50-100元的额度资助10-20名特困生的家庭。详细资料有待学校反馈。
 
 
下面我将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特困生的家庭情况。
 
学生部分:
 
贫困学生家庭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只靠夏天挖虫草和打短工维持生活。由于藏族比较落后的生活习惯,导致许多单亲家庭的出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和家务对劳动力的需求,以至对子女上学态度也比较消极。
 
1:郎扎女子学校,查东(牧区家庭)
 
一家共有5口人住在不到15平米的茅屋内,虽然在牧区,但是家中却没有牦牛,只能靠父母挖虫草维生,仅仅刚够维持温饱。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灯,连像样的床铺都没有。家中有70多岁,无法劳动的老奶奶,孩子每周需要走30多公里路上学。作为燃料的牛粪就堆在室内。
 
 
 
2:竹庆乡中心小学,达措(单亲,无业)
母亲很早便去世,一家有7口人,6个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父亲挖虫草的收入,目前已有两个孩子出家,两个在上学。
 
 
 
3:竹庆乡中心小学,朗措(单亲家庭)
父亲去世,家庭的经济来源是母亲挖虫草的微薄收入,共有两个孩子,目前只能借住在亲戚家,许多时候都要靠借钱来度过困难。
 
 
 
4:康北民族高中,洛绒康珠(已考入中央民族大学)
父亲于三年前中风而偏瘫无法劳动,家庭的收入只能靠母亲运营的小家庭旅馆维持,而过度的辛劳让母亲目前也变得体弱多病。而在我们到达前几天,家庭旅馆在一场火灾中彻底化为灰烬,去北京的路费都是靠学校的同学老师捐助的,目前学费生活费均无着落。
 
5.康北民族高中,华尔巴(高二,班长)
孤儿,目前无任何经济来源。学习优秀,思想积极。
 
详细信息将另行发布
 
考察感受:
经过这次考察活动,我心中有喜有忧,忧远大于喜。喜的是,国家对西部农村孩子的“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落到了实处,学杂费和书本费的免除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理论上可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偏远地区孩子每月100元左右的补贴也多少可以缓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忧的是,还是有那么多学生生活条件如此低下(比如郎扎学校那些一天总共只能吃一斤油的孩子们)。而且,即使对那些可以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与汉区的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而不是逐渐缩小。大多藏区孩子接受的教育并不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和父辈不同的工作并摆脱贫困。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大多数藏区的孩子来说仍然远在云端遥不可及;由此,一份城镇里的工作,对于他们(特别是农牧民子女)来说,也仍然是不可想象的。
 
从踏上旅途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改变这无边无际的大山,如何才能切实改善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同胞的生活。我们可以带去许多他们急需的物资,缓解燃眉之急,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么教育呢?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那些藏族同胞也许认识了几个字,但是他们的生活技能却依旧是种那贫瘠的土地,或者放牧,或者挖虫草。而只有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掌握更现代化的生活技能,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渐渐地走出大山,走向更现代化的社会,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有自己特色的贡献。而那些留在农牧区的家庭,也能够因此拥有更多的资源,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从而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自始自终,我都很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这些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并不应该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并不能自大地以为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何脱贫致富。我们能做的,无非是给藏族同胞搭一把手,帮助他们能够接触到一些大山外的东西,给他们以与我们同样的机会去选择、探索发展的道路,一条有藏族特色的发展之路。
 
 
                                        
                                                                                          报告人:罗海岳,陈纬(起草)
                                                              2007年9月6日
 
通过实现每个人获得良好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我们在努力解决三个社会问题:
  • 适龄儿童失学
  • 学生无法从所学的有限内容中受用
  • 综合素质培养的欠缺
#